奶牛蹄病和防治新技术
来源:中国畜牧报 编辑:佚名 更新于:2016-9-5 阅读:
蹄病概述对于奶牛蹄病的分类,目前各国学者多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分为蹄叶炎、趾(指)间皮炎、趾指皮炎(毛状疣)、和腐蹄病等;从疾病的病理表现分为蹄底溃疡、白线损伤、蹄底脓肿、趾(指)间皮炎、蹄疣和趾(指)间蜂窝质炎等。
蹄叶炎蹄叶是位于蹄匣和趾骨间的真皮组织。它能减少和缓冲蹄匣内所受到的冲力。真皮组织生长产生蹄壁和蹄底的角质组织。真皮组织越健康,其产生的角质质量越好。真皮一旦发生损害,会影响其角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。
蹄叶炎是以真皮组织的水肿、出血和细胞死亡为特征。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真皮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或不足,都会引发蹄叶炎。
在临床上,蹄叶炎可导致很多种病理变化和症状:
当真皮层的结构发生破坏,趾骨压迫真皮层,在局部会发生以角质缺失、真皮暴露为特点的蹄底溃疡。
蹄叶炎引起的蹄匣内层开裂和异常生长,使白线加宽;同时由受损的真皮层产生的角质变软、变薄,都使得外物刺穿蹄底的风险加大。外物刺穿白线,就会引发蹄底脓肿。
蹄叶炎还会引起蹄匣壁的加速生长和趾指延长,如情况加重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,临床上可见“奶牛叉立”的异常姿态。
目前一致认为,代谢不均衡和热应激,是引发蹄叶炎的重要原因。
除加强饲养管理,注意圈舍卫生外,在该病的预防上必须认识到定期维护性修蹄的重要作用。治疗上,通过对健康蹄粘接蹄垫或蹄套而提高患蹄位置,可大大增加治疗效果和缩短治疗时间。
趾(指)间皮炎趾(指)间皮炎是一种侵害趾间皮肤的较温和的细菌感染。初期没有肿痛,只有轻微的不适。随着感染的扩散,会侵害蹄球的角质。多数病例,可在蹄球与蹄底间看到明显的“V”形黑色带(趾(指)间皮炎引起的蹄球角质腐烂的早期症状)。奶牛趾(指)间皮炎常引起趾间皮肤增殖。实施足浴对本病的防治很有益。
趾指皮炎(毛状疣)趾指皮炎(毛状疣)通常侵害蹄球之间和之上的皮肤。早期,在颗粒状病变的周围可见“晕”外观。随着病程的发展,越来越呈“毛发状”疣。
目前对其确切的病因学机理还不清楚。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在实验室成功地复制出该病例,他们发现在缺氧、潮湿的环境中该病可大规模发作。这预示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对该病的预防很关键。
采取常规性群体足浴,局部喷淋处理(使用手提洒水设备),个体包扎治疗(局部用药物浸泡纱布进行包扎处理)等措施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。对该病不推荐使用手术切除,手术会延长病程并有可能引发其它感染。
上篇:
下篇: